赴德国考察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发布时间:2018-02-28 浏览次数:
 

        怀着对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和“德国制造”的浓厚兴趣,我们有幸于11月末参加德国机械化工制造专项人才培训。作为数控技术专业教师随考察团一行12人参加了机械制造、金属工业、材料等方面的课程学习和交流讨论,实地考察了科布伦茨-蓝道大学、法兰克福科学实验中心、博世力士乐(Rexroth)传动与控制公司、手工业培训中心,并与相关单位的负责人和接待人员围绕职业教育和机械制造等相关内容进行了比较深入的交流。在此期间,考察团一行还了解了德国的历史沿革、风土人情,利用晚上休息时间就近感受德国的生活。这次考察培训学习时间虽然比较短,但通过听讲、交流、感受、参观和讨论,让我们开拓了视野,加深了对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和“工业4.0”的了解,也引发了自己对中国职业教育和中国制造的思考。
        详细的考察培训学习过程不再赘述,主要汇报一下几点体会和启示:
一、几点体会:
1.德国的分层次的教育整体上来看,是要比中国要严酷的多。他们就认为,人的智商是有一定的区别的,因此,他们在教育体系设置上,从小学毕业就开始了针对不同层次的分层次教育。德国学生小学毕业后,依据综合评价、教师推荐,以及个人兴趣爱好等选择进入实科中学或文理中学。实科中学主要目标是技术工人和进入应用型技术大学,文理中学的目标主要是进入综合性大学,拥有更好的发展机会,但是,德国在教育体系的设计上是十分科学的,那就是只要学生努力,或者智力在某一个时候得到了发展,随时都可以获得读大学深造的机会。
2.德国老百姓心甘情愿接受分层教育,经过交流我们想可能有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德国的老百姓收入较高而且社会保障体系非常的健全,如教育和医疗完全免费,另外,在德国蓝领工人普遍要比白领工作年限长,总体算下来,蓝领与白领之间的工资差距并不会很大,所以,很多人会认为自己即使学习差一点也没什么,生活一样可以过得很滋润。二是在德国人对待职业的认识可能更平和,他们认为职业是没有高下之别,职业是平等的。
3.德国的职业教育之所以强大,与其高质量的职业教师队伍密不可分。德国职教教师最低学历为本科(德国大学是“宽进严出”,大约有1/3-1/4学生拿不到学位,而且相当一部分学生需要5-6年才能拿到学位),至少有2-3年在企业或行业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经验,必需经过两次国家考试合格后,方可进入职校试用,试用期一般为1年,试用合格后,终身雇用。职业教育教师每年有至少5个工作日的继续教育,主要培训新技术、新工艺等。职业教育教师一经雇用,享受公务员待遇,免交社会保险,社会地位、待遇水平很高。职业学校教师净工资在3000-4500欧元左右,没有职称评聘,工资随着教龄增长而增加,在德国,职校的老师因为直接传授学徒(或学生)技术,使学生具备谋生的资本而备受尊重。“进门难,要求严,待遇好,地位高”是德国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主要特点。
4.校企深度合作是德国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主要途径。德国从实科中学开始就采取项目化教学,到职业教育的3年或3.5年,在企业或行会培训中心或其它培训机构学徒或实践的时间约占三分之二,学校理论学习时间约占三分之一,而且学生基本没有假期,假期期间学生基本在企业学徒,拿学徒工资,毕业后可以双向选择。
5.德国的职业教育是按照职业划分教育方向,与我们的专业设置不同。德国的职业教育共有300多个职业,绝大部分为双元制职业教育的职业。
6.学生的学习态度非常认真。我们参观学生在汽修实训、电工实训和木工实训的过程中,感受到学生对这个职业的热爱,对学习的热情,对每一个动作严谨的态度,和那种责任意识,使我们一行所有人都深受感触。
7.不论是参观科布伦茨-蓝道大学这类综合性大学的实验实训室,还是手工业培训中心这样的实验实训室,亦或是博世力士乐公司的培训设备等等,我们几乎没有发现采用虚拟仿真软件进行技能训练的情况。经过我们了解,学校和企业认为虚拟仿真软件相对于学生在企业的实习而言毫无用处。学生在企业实习过程中不仅能学到技能,还能学到与人沟通的能力。虚拟仿真软件一般会应用在有一定危险职业的实习之前,学生在虚拟仿真软件中达到安全操作的条件之后才会安排到真实工作中。
8.经过考察、观察和了解,德国的学校没有围墙,没有传达室,没有保安,没有摄像头。德国的学校没有辅导员。假如孩子在学校里做了错事或坏事,老师会通知家长,勒令家长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学生上学期间离校出走,学校没有任何责任,因为他们认为这是家长和社会的事,承担责任的应该是家长,因为家长是监护人;德国的学校是没有学生宿舍的,如果学生离家较远,可以自己在学校周边租房子,或者学校出面帮学生租房子,但学校不会去对这些住校生进行管理。他们认为这是孩子基本的生活能力,在幼儿园就已经学会了。总之,在德国学校的功能就是帮助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就这么简单。
9.德国的企业是高产值的。他们的工人不多,能有300个工人的企业,规模就算大了,但人均产值非常高。特别是机械制造企业,约43%的企业持续开展研发,15%的企业偶尔开展研发,创新投入占销售额的5.7%,机械制造行业产品出口比例高达65-80%。德国很多中小型企业是所谓的“隐形冠军”,他们可能并不为大众所了解,但是在某一或某几个领域成绩特别突出,如VectorFoiltec公司,一共有80名员工,全球有800多个项目,如比较知名的,索契奥林匹克运动场馆屋顶,北京奥运游泳馆水立方等。经过我们了解,这些中小型企业一般都专注于一个领域,专注做质量、创新和研发。
10.通过考察博世力士乐公司以及和相关人员交流,德国工业4.0主要是“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基本分为三大主题:一是智能工厂,重点研究智能化生产系统及过程,以及网络化分布式生产设施的实现;二是智能生产,主要涉及整个企业的生产物流管理、人机互动及3D技术在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应用等;三是智能物流,主要通过互联网、物联网,整合物流资源,充分发挥物流资源供应方的效率,而需求方则能够快速获得服务匹配,得到物流支持。
二、感悟和启示:
1.目前,我们的职业教育已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深化内涵建设的关键时期。但普遍存在的现象是:
1)职业学校的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其中多数人没有在企业工作或实习的经历,教师自身就缺乏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
2)校企合作还不够深入,产教融合还不够紧密,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动力还不足。
3)实训设备不论种类和数量上都偏少,实训耗材严重不足,实训时班级容量过大,严重影响实训效果。
4)人才培养的质量不够高,主要体现在我们培养的学生专业知识不够专、不够精,缺乏在一线扎实学习的意识和耐力,眼高手低,成长慢,而且流动性大,给企业一线技工团队的稳定造成了一定影响。特别是适应或推进中国制造2025和“一带一路”战略发展的人才还严重短缺。
所以:
① 深化校企合作,积极努力为老师创造在企业真实的研修锻炼机会,切实提升教师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深入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真实工作环境的实训机会,缓解实训设备和耗材财政投入的巨大压力,减少利用虚拟仿真软件进行实训的比例。
② 探索改革“双师型”教师认定办法,提高“双师型”教师待遇,促进现有教师积极主动学习并提升实践能力。
③ 积极引进教学水平高,实践能力强,有企业或行业工作经历,且工作经历达到一定年限的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充实教师队伍,技能大师等可以适当放宽学历要求。
④ 加大投入,购置专业发展前沿设备,提高实训项目真实的开出率,提升人才培育质量,适应中国制造2025和“一带一路”战略对人才和技术服务的需求。
⑤找准定位,探索和改革人才培育体系,强化实践教育体系和素质教育体系,在以能力培育为主线的职业教育过程中,特别注重责任意识和工匠精神的养成。探索学分制改革,针对优秀学生培育其创新创业能力。
⑥积极助推企业转型升级,一方面是加大社会服务力度,积极帮助企业提升现有员工的技能素质,和企业联合开展新产品或新技术研发,解决企业创新能力不足的瓶颈;另一方面,在职业教育培训方面应当向德国学习,积极引导和促进企业更多、更大地投入到职业教育过程中,从而提升学生培育质量,逐步稳定企业技术工人队伍。

(郭强、孙国防、岳伟先)